20110829-4.jpg                20110829-3.jpg          
(台灣版)           (原文版)  

 最貧窮的哈佛女孩:那一段飢餓、無眠與被世界遺忘的倖存歲月

(Breaking Night: A Memoir of Forgiveness, Survival, and My Journey from Homeless to Harvard)// 
莉姿.茉芮(Liz Murray)著
沈台訓 譯 // 商周出版(2011) // 試 讀

100.gif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其實我知道是一本勵志類的書籍,但不曉得是自傳,這該歸因於我看書都不會看作者簡介的緣故(我認為不知作者的背景可以帶來故事未知的樂趣)。莉姿的一雙父母都是毒癮者,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女孩,身處於三餐不濟、髒亂、靠社會救助金生活的環境中,但同時也處於父母片刻清醒的天倫之樂中。父母在他人眼中是不盡責、靡爛與不長進的,但對於莉姿來說,這是她引以為賴的家庭,溫暖的來源。


  莉姿的成長環境讓她世故、成熟、易於察言觀色,也讓她比同年齡的孩子在思想上更與眾不同,使她可以在飢餓中以孩子得以賺錢的方式賺取小費,不至於餓肚子。在上小學的年紀,她便要懂得在社工訪視時維持家庭貌似正常的表象,以鞏固她們的家庭。直到母親帶著姐姐離開一家四口的家庭,而她蹺課次數過於頻繁,才被送進收容中心,暫時離開髒亂的生活-但她對於「自己」的家庭仍然有深深的依戀。


  即便生活在吸毒家庭的處境,莉姿卻在父母身上看到毒癮造成的傷害,因此敬而遠之毒物,沒有沉淪在毒品中。主角雖然身世不好,會產生憐惜的念頭,卻不讓人感到她特別可憐,就像對於社會階層落差的悲嘆一般,但透過莉姿的奮發向上,卻在悲嘆中加入了欣喜的淚水。出生的家庭對於個人來說,是不具「可能性的選項」。投胎到衣食無缺的人家,或出生在阮囊羞澀的家庭,都不能選擇;但她在故事中告訴我們,未來的路是否要改變,卻是自己能決定的,當你決定不這麼做時,也是一種決定,不是嗎?


  很幸運的是,美國除了社福機構,還有預校這類針對不適應主流教育體系的孩子,所創造不同的學習環境和機會,讓莉姿實現夢想繼續念書,還不可思議成為哈佛的學生。在不同的教育體系,老師怎麼看學生,往往也決定學生看自己的角度。在莉姿對於學校的描述中,讓人反思「教育」除了教導學科知識外,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與信任尤其重要。「我總是透過大人的眼光,如我的爸媽、社工人員、心理醫師與老師,來看待我自己。如果我從他們的眼光裡看見失敗,那麼我就是不成材的學生。如果我看見他們讚賞我的能力,那麼我就擁有十八般武藝。」藉由莉姿這段內心話,可以檢視學校教育、個人行為等等對於他人產生的影響性。


  看到莉姿的成長歷程及突破自我、得到機會的欣喜,我感動到落淚了,共同體會苦盡甘來的心情。當然這本書也可以引導我們從社會底層的視角,看見社會現有體系的問題:吸毒者家庭的悲歌及溫暖(血濃於水的父母與社工人員),以及思考社福制度(所謂專業評估與訪視者真正需求)下的缺漏。


  毫無疑問的,這是本勵志的好書,隨著莉姿的生長歷程,你會對於靡爛的蹺家生活咋舌,或共同悲憤、傷心、歡喜,但最後獲得的是心靈「滿足」,進而希望自己能像莉姿一樣擁有「改變」的力量。


  書中戒毒聯盟的代幣上的字句,剛好是我E-mail的signature:God,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主啊,求您賜予我安詳之心,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物,並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物,以及,讓我擁有能分辨兩者差異的智慧。)

 

20110829-2.jpg

 

莉姿成立的「活出生命」(Manifest Living)公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夢醒五分 的頭像
    夢醒五分

    .空間*

    夢醒五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