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影地帶(Between Shades of Gray)》// 露塔.蘇佩提斯(Ruta Sepetys) 著 //
林士皓 譯(2012) // 尖端出版 // 試讀
.手持鐮刀慘露白骨的死神圍繞在他們身邊,折磨、挑釁著。.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灰影地帶》充分呈現中國詩人杜甫《春望》這首詩的情境。立陶宛遠在東歐,是個陌生的國家,聽過立陶宛這國名,但對於它的歷史卻是空白的印象。或許你聽過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的約瑟夫.史達林,卻不瞭解他對立陶宛的衝擊,就如希特勒對於猶太人的迫害般恐怖。
無論是國際情勢所逼或是軍勢相較弱勢所致,立陶宛或其相鄰的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都被當時所謂大國的戰爭波及,人民被迫離開溫暖的家鄉成為蘇聯的奴隸,在偏遠險境的勞改營中,渡過漫漫長日毫無自尊的生活。就如故事主角16歲少女莉娜一家人,在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持續蔓延的六月天,本來該是最適合全家出遊適宜的天氣,寧靜的生活卻被蘇聯的祕密警察組織掀起驚濤駭浪,從此相聚便如死亡般遙遠,而希望卻又讓團聚如此的接近。
共產主義優惠到的只有掌控權力的祕密警察,而勞改營的人卻死於飢餓、疾病,或過度勞動中,唯一的慰藉是知曉親人的生存,因為那代表著希望。但獲得外界訊息已是遙不可及夢想,更何況是滄海一粟的親人?祕密警察的謾罵、羞辱、狂妄自大的嘴臉,都讓立陶宛人憤恨不已,但人間自有溫情在,少數雪中送炭的蘇聯警察和互相幫忙的勞改者,讓人性不至於如此難堪。主角最終在特洛非莫夫斯基,極圈的最頂端,寒冷的北國之境-北極的附近落腳。驟增的屍體堆疊在冰冷的大地時,千頭萬緒都會繞回一個點:「究竟是死比較困難,或者成為活下來的那個人比較困難?」
作者露塔藉由莉娜一家的雙眼,告訴遠在地球另一邊處於亞洲的我們,跟希特勒集中營不相上下蘇聯勞改營的殘酷,文字訊息的傳遞成為知識份子的恐懼,有如中國的文字獄。而莉娜光輝燦爛的畫家之路,轉換為一幅幅勞改營寫實、抽象的恐怖畫作,藏匿圖畫作品只為了可以記錄蘇聯的暴行,在未來的某一天公諸於世。
書中運用少女畫家莉娜的視角描述蘇聯祕密警察的行為及身處的險境,以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及狄更斯「董貝父子(Dombey and Son)」素材穿插在故事情節裡。孟克最著名的畫作「吶喊(Skrik)」不斷在我閱讀《灰影地帶》浮現,而《董貝父子》隱喻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財富對於親情的疏漠關係毫無幫助;對比之下莉娜一家人身無分文,卻有對母親的愛和對父親的想念,以及與胞弟相互扶持的感情,遠勝於蘇聯祕密警察擁有的豐厚資源。在當時被視為小偷、妓女、低賤人等的立陶宛人,以脆弱的生命抱持著堅毅的性情,去面對困苦壓抑的勞改生活,渡過疾病、營養不良,處於顛沛流離十幾年的時期,抱持著希望等待自由來臨的那一天,這種情操讓人肅然起敬,再次讚嘆人類在困境中堅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希望所帶來的韌性。
嚴冬與鐵網,也無法困住從冰雪中萌芽的希望。
她所能做的,就是畫下這一切……
立陶宛是波羅的海三小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之一,為位於東北歐的歷史古國。地理位置在芬蘭南方、俄羅斯西方,西濱波羅的海,為通往太平洋的一個重要暖水港。
嚴冬與鐵網,也無法困住從冰雪中萌芽的希望。她所能做的,就是畫下這一切……
在1941年的立陶宛,15歲女孩莉娜的平靜生活,毫無預警地產生令人恐慌的劇變。先是爸爸神祕消失,接著蘇聯祕密警察闖進她的家中,將她與母親、年幼的弟弟一起抓走。
他們失去一切,宛如牲畜地被遣送到西伯利亞,開始了痛苦且看不到盡頭的勞改生活。
留言列表